狗弓形虫怎么传染?
弓形虫病(Toxoplasmosis)是由寄生虫中的线虫类动物-弓形虫,所引起的动物寄生虫病,也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。 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虫,分为圆型、卵圆形和三角形等3种形态,一般呈球状或弧状运动,无鞭毛,不能活动,必须生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。其中哺乳动物的肝脏是其生活史中最重要的部位。其生活周期需要两个宿主。一种为中间宿主,主要传播该病;另一种为终末宿主,最终使疾病爆发。
1.1 中间宿主 由于猫是弓形虫的自然适宜宿主,在自然界大多数情况下由猫来充当弓形虫的中间宿主。老鼠、兔子、猪、犬等其他动物也可作为本病的中间宿主。当猫等动物吞食含有弓形虫包囊的组织时,包囊即被消化液溶解,囊壁破坏,其中的寄生虫离开营养环境,进入胃及肠道,随后幼虫开始发育成熟,并侵入附近的巨噬细胞内,在其内发育成为具有感染性的卵形幼虫。这时,如果该动物吞下了含包囊的组织,则整个过程再重复一次。当然,这种循环是渐进的,并非每一次吞饭都完全经历整个过程。
1.2 终末宿主 当含有弓形虫幼虫的巨噬细胞进入人体组织时,如果此时有细胞吞噬,则弓形虫幼虫进入细胞后,即在细胞内发育成含有数个细胞器的完整的幼虫形态,继续摄取营养,进行发育繁殖。 随着幼虫的增殖,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逐渐减少,幼虫逐渐向细胞膜移行,脱出细胞,进入细胞间隙,并在那里继续发育,产生毒素及其他致病因子,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,从而对自身组织结构造成损伤。
2 流行病学
2.1 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虫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。其中猫的传染性较强,而猪的传染性则较为缓慢。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亦可携带本病菌,并可传染给人。但是,不同物种间的传染性强度不等,如猫对兔的传染性最强,而对鼠的传染性最弱。 土壤、水、食物以及杂物中也可能有弓形虫寄居,一旦处理不当,极易引起疾病的传播与流行。目前,我国对动物弓形虫感染的检测率偏低,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开展此项工作,给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。
2.2 传播途径 弓形虫的传播途径较多,主要为消化道传播,此外还有呼吸道、血液及胎盘等途径。消化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特别是对于幼龄动物,如果母源抗体水平较低,则极易发生胃肠道感染,进而出现临床症状。吸入含有卵的尘埃,经呼吸道吸入体内,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。
3 临床症状
3.1 急性感染 由于弓形虫属于条件病原体,且具有明显的嗜神经性,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,则可能发生急性感染,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。通常表现为较严重的胃肠炎,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食欲缺乏,全身乏力、发热、肌肉酸痛、精神沉郁等症状,有些病例还可出现结膜发炎、瞳孔缩小、对光反射迟钝、流涎、咳嗽、呼吸困难等。严重感染者常有神经系统症状,包括意识障碍、抽搐、昏迷等,甚至可因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。
3.2 慢性感染 部分病例可呈现慢性经过,多无明显症状,但可通过血清学检查测得较高浓度的抗体。有报道认为,约50%左右的患儿可以痊愈,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。
4 诊断方法
4.1 免疫学检测 对可疑病例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来进行判断。例如,利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(IHA)、间接荧光抗体实验(IFAB)、放射免疫吸收分析法(RIA)或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等方法,都可以检测到特异性抗体IgG的存在。 如果血清中发现有较高滴度(1:640以上)的IgM抗体,则可以提示近期感染的可能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检测结果往往存在一些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,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。
4.2 病原学检测 对于临床疑似病例,也可以采集相关样品,并通过涂片染色检查、培养方法等方法寻找病原体证据。另外,还可以采用DNA探针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等进行检测。
5 预防与治疗
5.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,做好环境卫生,定期消毒;采取合理措施,防止小动物接近餐桌,教育幼儿不要玩耍宠物及其排泄物;食用煮熟的食物,不喝生水,不接触有毒植物;不直接接触病人分泌物并进行妥善处理;定期给畜禽注射疫苗。
5.2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弓形虫感染。临床上常根据病因、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因素,使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。例如,对于胃肠道不适者,可适当选用止吐剂、消胀气药物以及止泻药;对于严重腹泻者可静脉补充液体、电解质、葡萄糖和维生素C;对于高热患者,可给予解热镇痛药;对严重病例可采用丙氧酚和氯丙嗪进行联合治疗;对于神经症状的患者,可应用乙酰唑胺减轻脑水肿,降低颅内压,并用镇静剂,如苯巴比妥钠,以控制癫痫发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