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毛絲是什么?
1。黄毛女子的爱情宿命
在西方,从14世纪起就有在胸前描绘圣母马利亚的纹章,她的儿子耶稣基督在其胸前描绘成金黄色的发丝,因而黄金发丝成为圣母的象征。到了17世纪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最喜欢在佩戴的饰物上镶嵌金线,她的金发则在徽记上表现为发丝。自17世纪起,爱美的淑女阶层也开始喜欢缀以的金黄发丝。
2。可当秀发去修饰
15世纪末,意大利妇女开始用发网(capulet)来缠绕蓬松的发髻。这种发网往往由黄金或丝绸制成,非常奢华,并且带有精巧的花环状装饰。到了18世纪,梳成各式各样的卷发成为妇女追逐的时尚,金发的苏格兰公主夏洛特嫁到英国之后,把苏格兰的发式引入到了大不列颠。
3。“发肤之恩”不可违
爱美的前提是尊重,对头发的关心和爱惜同样不可小觑,因为头发和皮肤一样,是上帝赐给每个人的宝贵的礼物。对待头发,西方中世纪有着严苛的法规,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损坏他人的头发。婚姻过程中剪掉头发是一种普遍的仪式——剃去新郎鬓角的金丝,象征他从今以后属于新娘;而新娘在剪去秀发以后,从属夫家,永远成为“家庭主妇”。总之,在中世纪,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能被接受的,为了阻止贵族少女为了逃避嫁人而一厢情愿地把头发剪短,西方文明古国有明确规定:剪发是违抗天命的行为,会遭到天谴。也就是说,有文化、有教养的“文明人”是不该把头发剪短的。
4。时尚轮回今又起
1980年代,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又一次的复古潮流,中世纪的艺术和文学备受赞赏,18世纪的艺术风格再次风靡,中世纪的发型自然也是众望所归,于是蓬蓬的头发、卷卷的头发、带蝴蝶结的头发……又开始在好莱坞影星和欧洲贵族的头顶上重现,甚至由演员出演18世纪的戏剧时,头上要戴着假发,因为当时的真头发都是绿色的。
5。丝丝动力
从法国大革命开始,男子头发短于发际线成为禁止的,为的是避免妨碍工作,或者诱惑女人;而革命时代的妇女则开始把头发盘起来。20世纪20年代,男性开始留梳子头(Mullet);“二战”期间,妇女开始留短发;60年代,酷似草裙舞女孩子的蓬松卷发又流行起来;70年代,女性的发型开始多样化;1981年,法国著名演员让娜·莫罗因为脱发而自杀(后来被证实是皮肤癌引起的脱发),更推动了人们对脱发的关心;90年代,女人又开始青睐“古老”的卷发和装饰繁复的发饰;20世纪末叶,印度纱丽(Sari)上的缠结头发的传统重新得到发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