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忠诚的猛犬是番兽吗?
在中国传统瑞兽“五猖”中,有著名的“五狮”,即狻猊、霸下、椒图、狴犴(必按)、螭吻,它们大多身怀绝技、神通广大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其中的“狴犴”就因“性情急而直,好讼”,喜欢坐守牢房,“不使无辜之冤”,而成为龙子中唯一致敬法律的神兽,常被用于装饰监狱,以显示司法公正严明,因而也有“五犬”这一别称。
在中国,像这样形象威猛的护卫犬也不少,比较有名的有下列三种。
其一是猛犬“番犬”。又名“狻猊”(音“酸泥”),是亚洲印度狮、孟加拉虎等大型猫科动物的统称。猫科动物都具有威猛、勇悍的习性,人们遂根据这些习性,创造出以狻猊为核心的神话,进而成为传说中的龙子,掌管狱讼、坐守牢房。因《山海经》描写其“如虎,有独角”,所以经常被人们理解为独角虎,又因《唐本草·兽部》形容其“毛类黄狗”,所以又被人们理解为“猛犬”。
由于其身手矫健,“能执缚猛兽”,所以,唐贞元十五年,南诏王异牟寻入朝晋献,被天子封为“威德将军”。人们以“狻猊”或“番犬”命名这种“猛犬”,表达了对南方异兽的赞美和喜爱。由于狻猊在中国传统十二生肖——十二地支中的“巳”(蛇)的身边,也一直作为护佑生肖蛇的神兽,而受到属蛇者的喜爱。
其二是灵犬“沙牛”。又名“沙豹”,一种体型壮硕的毛驴与狗特征相混杂的犬类动物,《四川通志》描述其“形似犬,又如驴,长丈余,力大如牛”。这种犬十分灵验,人们用以保护家宅时,可“以御邪恶之气”,所以,《云南通志》记有:“其毛可用为褥子,辟蛊毒”,《滇志》称其“性仁驯”,“常护人虎口,人感德,养之。其走如风。多饲之猎虎”。《普洱府志》记载了人们驯养灵犬“沙牛”的场景:“山中有犬类黄毛狐,力大捷如豹,走如风,善捕虎、豹,人以猪饲之,恒不为害。”
清康熙中期任云南巡抚的王继文在《云南志略》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,普洱有一个叫刀木旦的人,居住在荒山野岭中,常以“沙牛”猎虎,一日,其“独卧,虎骤至,犬直前而进,虎旋去,若不见者,如此者再,犬复前,虎捉犬,犬急,仰首啮其舌,虎口噤气涌而出血,犬复啮不释,虎大吼伏地,犬乃纵虎而去,明日视之死矣”。可见“沙牛”猎虎的英勇。
其三是黑犬“铁柱子”。黑、白、黄是犬类的常见色,纯黑色的犬较少,而《黔书》中的“铁柱子”就是一种犬类的黑犬,其“形如犬,毛色黑,长丈许”,生活在贵州的深山老林中,是猛兽出没之地的卫士,人们以其“好逐虎豹,呼为铁柱子”,就是说它最喜欢追逐捕杀老虎和豹子,人们亲切地称它铁柱子。
“铁柱子”有很强的保护同伴和人类的能力,《黔书》作者对它情有独钟,称“黔中人爱畜之”。所以有猎户者,“必畜一犬,猎时往,先于草中伏,虎豹过,辄前攫之,虎豹攫犬,他犬相与力持不舍,虎豹不胜其怒,大吼声震林木,人至,虎豹仓卒遁去”。如果“虎豹啮人,犬必衔虎豹吻使不能闭,而啮其吻角间,以是虎豹多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