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动物要蒙着眼睛?
自然界中有很多盲眼动物,它们并不是因为基因突变直接变成了盲人,而是从有眼睛慢慢进化成没有眼睛的。 比如我们熟悉的海蜇(水母的一种)在它们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分化异常导致它们失去了眼睛,不过它们可以通过侧边的感光孔来感知外部环境。 还有一些鱼类也是天生盲眼,比如盲鳗,它们身体几乎完全被皮肤覆盖,没有眼睛和耳膜,通过感应器来感知外界。 还有相当一部分海洋生物是“近视眼”,虽然它们能看物体,但是十分模糊,需要非常近的距离才能勉强看清东西。 这类生物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生活的环境大部分时间都很暗,或者光线很弱。
对于人类来说,白天在我们周围都有很强的光线,而我们眼睛里的细胞能够很好的适应外面的亮度,不需要做额外的调整。但是对于黑夜中的动物来说,它们必须做出调整,有些动物可以通过肌肉调节瞳孔的大小来控制进入眼球的光量,有些动物会通过变动晶状体的形状来改变焦点,从而清晰的看到微小的物体。 而瞎了眼的动物不用再为看不清而费神,可以把精力都放在其他方面的进化上,这样更有利于种族的繁衍。 除了自然选择的进化以外,还有人造性进化,即人类干预下发生的进化变化,这个就比较少见了。 美国曾经开展一项盲人项目,目的是让盲人重新拥有可见的光线,而首先采用的方法就是给盲人移植角膜。
一般人的角膜来自自身,但是视障者因为看不见,不会摘除自己的角膜,于是研究人员就从正常人身上取下一部分作为移植材料。然而接受这种手术的人最终都失败了,因为正常人眼中的角膜是没有异物的,而视障者因为长期佩戴眼镜,角膜上有许多痕印,角膜移植后无法很好地融合,导致了移植的失败。 最后研究人员发现,来自动物的角膜可以作为移植材料,并且被成功用于数个患者之中。这种来自动物的角膜有两个优点,一是可以防止移植物与眼睛本身的角膜组织发生粘连,二是它本身含有异体抗原,可以避免排斥反应。
当然,这种来自动物的角膜也有缺点,如果经过长时间的使用,可能被排异,也可能失去功效。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,研究人员把一种荧光染料注射到兔子眼中,然后检查它的视网膜和角膜是否有荧光出现。结果发现在所有实验的兔子中,有一半左右的眼角膜和视网膜上都发现了荧光,说明这些兔子是“活体”实验动物,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把整个眼睛都涂上一层胶状物来模拟视野缺损。 这项研究证明由于缺乏视觉刺激,眼睛会“退行性地变瞎”,也就是说即使一开始是近视或远视,只要没有矫正措施,时间久了就会渐渐变成全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