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犬病针打哪里打?
被可疑动物咬伤后,应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。 一般情况下,疫苗需接种5剂次,接种时间如下: 第0、3、7、14和28天各接种1剂疫苗(共5剂); 如有必要,可在第0、60天加强接种2剂疫苗。 目前使用的狂犬病疫苗是生物制剂,进入体内的病毒载体已经灭活,不会致病,但仍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,达到预防效果。 需要注意的是,无论是注射狂犬疫苗还是流感疫苗的期间都不建议怀孕,如果怀孕了应暂停疫苗接种,待产后按照程序补充完成疫苗注射。
除了疫苗注射,还要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。在疫苗起作用之前,要减少伤口感染的机会,保持伤口清洁,避免伤口湿水,按时消毒,注意换药。 同时,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量饮酒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以免诱发过敏症状。
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既往接受过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的患者,即使当时免疫程序与目前不同,也不会影响疫苗的效果。 但若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,应及时就诊,请医生判断病因后再做处理。
根据注射途径、注射剂量以及药物的特性、性状、浓度不同,狂犬病疫苗针剂主要有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,皮下注射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,肌肉注射的部位是大腿前侧。
皮下注射
皮下注射是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,常用于注射少量药液以及不宜作静脉注射的药液。皮下注射时,先用95%酒精棉签自内向外消毒皮肤,待干后,左手绷紧消毒的皮肤。右手持注射器,针头斜面向上,垂直或呈10-15°角刺入皮下,进针深度为针头的1/2-2/3。注射毕,用消毒棉签按压进针处,迅速拔针。
肌肉注射
肌肉组织有很多血管,药物注射于此,吸收较快而且较完全;肌肉组织较皮下组织疏松,疼痛也较皮下注射为轻,故大多数需" block "者多采用此法。除局部感染、血肿、有重大神经血管分布处及炎症部位都不能注射外,临床上常用的肌肉注射有臀大肌、臀中肌、臀小肌、上臂外侧肌和股外侧肌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