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动物哼唧唧的叫?
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” 首先,这个题目好熟悉的样子…… 上次出现是在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中,原文是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音”,意思是鸟嘤嘤地叫着,寻求伙伴的音乐(共鸣)。 这次出现在《诗经·大雅·旱麓》中,原文是“鸢飞戾天,鱼跃于渊;奋楫清波,流飘沅湘。惟此二年,厥征伊娄。哲夫成城,哲妇倾城。懿我皇考,克宁邦国。呜呼!明发不寐,有怀二人。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: “鸢飞到了云端里,鱼跃过了深渊底;船儿在绿波上奋勇前进,顺流而下进入了沅水。这一年是辛卯年,军事上的征伐有成。聪明的人使国家强大,愚昧的人使国家灭亡。我的父亲啊!你是如此聪明!唉!夜不能寐的我思念着你……” 这首《旱麓》是周王祭祀土地神的乐歌,据说是西周末期的作品,那么这个时候差不多春秋时期了,比《伐木》早了五六百年。
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,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真实地捕捉到鸟兽发出的声音了,并且用文字准确地表现出来。 “嘤嘤”、“鸣”“啸”、“唳”——这些表示声音的词,都是后世常用的,都可以在古书文中找到出处。 最难得的是,这些字在古代同音,表示的是不同动物的叫声。
“嘤嘤”,yīng yīng,现在写作“嘤咛”,指鸟兽细而轻盈的叫声。《诗经》中就出现了4次: 除了人睡着的时候“寝疾”之外,其他情况下应该都适合“嘤嘤”。
“鸣”,míng,也是现代常用字。指禽鸟清脆嘹亮的声音。《诗经》中出现的成语“莺鸣燕语”,就是指黄莺和燕子发出的声音。其实,“鸣”字的本义是指汽车马牛等发出声音的动词,比如“鸣鼓”、“鸣金收兵”。引申出“说”的意思后,才产生了现在的“鸣”,表达“说话”之意的用法。
“啸”,xiào,也是现在常用字。特指猫头鹰一类的兽类发出尖利的叫声。《诗经》中出现3次: 据说,现在客家人还保持着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传统,每年春分祭社,秋分祭土。其中,“祭社”用的曲子就是《旱麓》。